對於麻風病,許多人都是談“麻”色變,但在被稱為“中國麻風第一村”的浙江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卻有一群70後、80後組成的醫療團隊,天天與麻風病人打交道,其中堅守時間最長的已有10多年。
   讓病人安心休養快樂生活
  浙江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位於浙江省德清縣西南部金車山中,主要承擔麻風病治愈畸殘者的醫療、康復以及重症現症麻風病人的救治。
  目前,“麻風村”共有84位休養員,平均年齡74歲,居住時間1~62年不等,平均居住時間30年。
  麻風病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性疾病。患病後大多會產生不可逆的畸殘而喪失勞動力,難以回歸正常生活。“他們無家、無親人,是典型的社會弱勢人群。”住院部護士長潘美兒說。
  面對這樣一群特殊的患者,醫生護士除了為他們提供規範的醫療護理,更多的是生活的照顧和心理的呵護:每天為他們滴眼藥水、拔睫毛、泡手、潰瘍換藥、提供個性化的飲食服務以及整理房間、心理疏導等等,讓他們安心休養,快樂生活。
  今年33歲的歸嬋娟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都是醫生,她在嘉興醫學院畢業後,2004年1月來到“麻風村”。
  初到住院部,面對這群特殊病人,歸嬋娟說,自己首先感到的是恐懼和茫然。“讀大學,教科書中有關麻風病的內容,就那麼薄薄的一頁紙。沒想到自己要成為麻風病院的護士。”
  上班第一天,歸嬋娟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第一次給患者輸液,手上找不到靜脈,便到腳上找,“一捧起腳,就聞到一股撲鼻的腐臭,差點嘔吐。”歸嬋娟說,到後來才慢慢習慣了。
  有這樣經歷的,不只是歸嬋娟,幾乎每一個初到這裡的年輕人都會遇到。26歲的王超霞是麻風村最年輕的護士,2008年才來到這裡。她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發現這裡的人很友善,很熱情,漸漸地對這裡產生了好感,現在這裡的每一位休養員都像我的親友一樣,自己的心情也會隨著他們的喜怒哀樂而變化。”
   “這裡的病人更需要我”
  “麻風村”幾乎與外界隔絕,行動不便、缺少與外界聯繫的麻風病人,便把診治醫生和護士看成了他們最親近的人。潘美兒說:“病人沒有子女,在這裡我們就是他們的子女。”
  湖南籍青年醫生譚又吉,今年33歲,在住院部工作了10年。他曾有機會成為一名皮膚科醫師,但還是選擇在這裡工作,每遇到節假日還主動請求值班,他說:“這裡的病人更需要我。”
  70歲的麻風病人張愛風眼手足殘疾,長期卧床,能夠從床上坐起,活動下身子,就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主任醫師王景權有空的時候,就會把病人抱起來,一點點兒地將她挪動到床邊,用被子固定好,讓老人享受這難得的休閑運動。雖然每次都要花費近10分鐘,可王景權覺得自己讓一位老人得到了幸福和快樂,辛苦付出很有價值。“幫助別人,也快樂了自己。”
  年輕的護士沈國麗,日常堅守在“麻風村”,與住院麻風病人有著深厚的感情。一次,85歲的麻風病人張彩寶因為手術後視力不便,她就把老人從手術室背到床前,一點也不嫌棄。如今,張彩寶經常會說:“國麗就是我的親孫女。”
  “麻風村”的年輕人還經常向麻風院區的圖書室捐獻書籍,與休養員開展象棋比賽、趣味運動會、唱紅歌等活動,並自費為休養員優勝者頒發精美的獎品,活躍休養員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有的只是堅守、奉獻和關愛”
  “麻風村”遠離城市,交通不便,這裡沒有優厚的待遇,沒有舒適的環境,“也沒有大醫院的優越感和成就感。有的只是堅守、奉獻和關愛。”浙江省皮防所所長嚴麗英說。
  “我不愧對病人,但我愧對家人。”42歲的住院部主任喻永祥,沒能在患肺癌的父親身旁盡孝,如今父親已經過世。
  在這群年輕人的努力下,上柏住院部在麻風治療、殘疾護理、心理護理、後勤管理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上柏住院部對麻風病潰瘍治療護理經驗進行了總結,設計出了3套適合不同麻風潰瘍的臨床護理路徑對患者進行規範化管理,使麻風病患者潰瘍的危害降低。除此之外,從2010年起,“麻風村”的年輕人又重點開展麻風休養員的心理干預活動,培養了3名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及1名國家級營養師,其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的技術實踐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列為2010~2011年麻風病學科取得的進展之一。
  他們還制定人性化的服務承諾和措施,在全國首推“麻風村”醫務人員24小時值班制度、建立麻風病健康檔案、為生活不能自理的麻風休養員提供專人看護等。
  自2005年開始,12位70後、80後年輕人還組成“青年文明號”團隊,2012年被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成為全國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麻風療養院。  (原標題:青年文明號溫暖麻風病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fxf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